为引领广大学生积极弘扬红色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近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智汇青苗”实践团以“彩色绘青春,实践显担当”为主题,赴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常州起点编程公司、周恩来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等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通过红色景点参观学习、计算机专业技术服务、农业基地参观研讨、企业实训等环节,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图为实践团同学合照。记者 朱静文 摄
旌旗飘扬·红。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实践团来到了周恩来纪念馆和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在周恩来纪念馆,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周总理汉白玉雕像三鞠躬表达深切哀思,并在西花厅和陈列馆,通过瞻仰总理的众多照片,以及生前用过的物品和写过的书信等,对周总理的一生经历、重要历史贡献及其伟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了解。同学们还采访了前来参观的老党员,听他深情讲述总理的动人故事,以及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寄予的殷切期望。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同学们通过参观陈列展厅学习了苏皖边区政府的历史沿革,对解放战争以来苏皖边区的发展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参观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来到丁集镇中心小学,将前期通过参观学习所了解到的知识和感悟通过宣讲的形式传递给小学生,引导他们牢记历史,心怀祖国。

图为实践团同学在周恩来纪念馆前合照。记者 朱静文 摄

图为实践团同学参观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记者 朱静文 摄

图为实践团同学在丁集镇中心小学开展红色精神宣讲。记者 朱静文 摄
科技赋能·蓝。实践团来到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为那里的村民提供计算机、手机维修服务和机器人、智能车作品展览。在维修服务过程中,同学们针对村民提出的手机运行卡顿、速度慢,以及电脑恶意软件无法卸载和系统无法正常启动等常见问题,细心地为村民剖析原因,并认真帮助他们调试、修理,尽最大努力解决问题。同时,一些村民对同学们展出的机器人和智能车产生了兴趣,纷纷前来参观。同学们为村民详细讲解了机器人和智能车的构造和运行原理,并通过机器人舞蹈让村民真实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此外,实践团部分同学来到了常州市起点编程公司进行学习实训,他们参观了被称为“亚洲数字能源独角兽”的星星充电,并进行了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学习,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前后端核心功能开发,极大地提升了同学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图为实践团同学向村民展示机器人和智能车。记者 朱静文 摄

图为实践团同学为村民清理手机。记者 邹益贤 摄

图为实践团同学在企业参观实训。孙佳伦 供图
农业探索·绿。为了解丁集镇农业的发展情况,实践团来到了丁集黄瓜主题科普馆进行参观学习。步入馆内,同学们立刻被系统化、沉浸式的展览所吸引。他们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逼真的种植模型、现代化的多媒体互动装置,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了黄瓜的起源与传播、生物学特性、不同品种的差异,以及最为核心的科学种植与管理技术。参观学习之后,同学们并未止步于表面的认知,主动与当地黄瓜种植技术人员展开深入交流。他们重点探讨了如何运用温湿度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大棚环境,优化黄瓜生长条件,以及如何利用物联网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调解,提升黄瓜品质,使种出的黄瓜口感更佳、风味更浓郁。通过本次参观学习,同学们更加渴望未来能将所学所知转化为实践力量,为家乡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发展贡献智慧。

图为实践团同学参观丁集黄瓜主题科普馆。记者 朱静文 摄
彩绘童心·粉。实践团走进丁集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育活动。同学们化身“艺术导师”,耐心指导小学生们绘制五彩斑斓的石膏娃娃,并发挥创意为孩子们精心绘制了充满童趣的面部和手臂彩绘。活动现场欢声笑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创作着属于自己的石膏作品,并争先恐后地请实践团的“彩绘师”为他们在脸上和手臂上画画,当活泼可爱的动物、色彩艳丽的花草等图案跃然脸上、手臂上时,孩子们更是绽放出纯真灿烂的笑容。活动激发了小学生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更通过画笔传递了温暖和陪伴,绘出了他们一颗颗粉嫩的童心。

图为丁集镇中心小学的小学生在实践团同学的指导下涂鸦石膏娃娃。记者 朱静文 摄

图为实践团同学在为小学生画面部彩绘。记者 朱静文 摄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也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红色景点走访,增强了同学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社会服务与科技惠农,让当地村民感受到了实践团同学的款款热情;通过深化校地合作,扩大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极大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精神风貌。
【责任编辑】朱静文